#对意义的理解
今日听王路的《金刚经》解说和小播读书《生命的意义》后,对【意义】的理解更新:
为什么谈意义这个话题?因为它真的太重要,而又被太多人误解。
比如前一个朋友圈我发姐姐弟弟的期末拿奖,其实不是为了炫耀孩子的成绩,而是要表达孩子们的努力过程,而获奖是努力过后可能的副产品。如果你是为了获奖而学习,你就可能会失望(因为能不能拿奖还取决你的对手的强弱)。
意义这件事也一样,钓鱼不是为了世俗成功,而是你喜欢而已。这样你就没必要和别人比谁钓的鱼多。当意义只由自己赋予时,这才是你自己的意义。
#你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审美
谈一点比较玄学的东西
最近断断续续看这部《藤子海敏的时间》的电影记录。对里面的几个场景,有比较深的启发,随意聊聊。
我到一个人的家里,总喜欢在不太唐突的情况下,看看客厅、阳台这些公共空间的布置。我认为房子装饰、收拾是一个人的审美、情绪的表现。
而一个人呈现的作品,则是TA的技艺、经历、审美等的总和。只是普通人好像不太好意思谈自己的审美,似乎只有艺术家们才配得上。
实际上,同一件两个不同的人去做,呈现的效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。如果我们愿意为经验、审美这些软性的东西买单,或许每个人的“艺术家”气息都能发挥出来。
#手机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
借李笑在这场长谈的最后谈到手机对孩子大脑的危害,我们说说为什么学龄前的孩子尽量不碰手机?以及养育人可以怎么做?
多数人是没注意到我们的童年是没有手机,如果我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手机,那么这对他们会有什么不可预知的问题?
我们这群软件设计者非常清楚手机上的各种应用:微信、抖音、网络游戏在设计时都充分研究了人的心理需求。你觉得孩子们扛得住这股诱惑吗?大概率就和精神鸦片一样,除非哪天身体出问题了,才会不得不回头
人与人之间在真实时空的交流,可以让孩子知道除了手机这种虚拟世界,现实世界也可以很美好。在这之后孩子再接触手机,就会像我们这一代人能对比是应该人与人在现实世界接触?还是通过微信联系更香?
#为什么你会不爱学习?
为什么我们的家庭、学校教育以分数高低、升好学校的目标会摧毁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?
以我一个学校学渣的亲身经历来说,一个人进入社会,自然会发现学习的好处,也往往能自发去学习(你不会在知道学习能获得两倍于现在的收入,还会不选择学习)
但回到我们的身边,家庭、学校以同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式,就会摧毁那些成绩一般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。反正每次能上台获得掌声的只有前几名的孩子。
除了学校的基础教育外,学习应该是一件个人的事,每个人有自己的问题,也就有各自得学习兴趣(在这种学习状态下,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成绩,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多知道了一点)。
而一旦我们告诉孩子,你不适合读书,也就关闭了他们对自己的认可,这真是最可怕的事。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